技術測試分析模塊
列舉了ISTQB國際認證軟件測試工程師:ISTQB-Certified Tester(Advanced Level)高級軟件測試認證模塊3測試技術分析員的學習目標
在課程大綱中,每個章節都會提供相應的認知水平要求:
K1:牢記
K2:理解
K3:應用
K4:分析
本節列出了測試技術分析員模塊的詳細學習目標。
本大綱的所有內容都至少在K1級別上進行考察?忌鷳梢宰R別、牢記和回憶這些內容。因此,
下面的學習目標僅包含K2,、K3和K4的內容。
測試技術分析員大綱介紹 – [60 分鐘]
(包含ISTQB®初級大綱修訂版的內容)
第1章:軟件測試基礎 – [30 分鐘]
第2章:測試過程 – [180 分鐘]
2.4測試分析與設計
(K2)解釋在軟件生命周期的哪些階段可采用非功能性測試和基于結構的測試。解釋為什么非功能性測試僅在軟件生命周期的某些特定階段進行。
(K2)舉例說明影響測試環境搭建的準則。
(K2)描述如何使用測試分析和設計的靜態測試技術發現缺陷。
(K2)舉例說明什么是測試準則,以及測試準則如何應用在測試規格說明中。
2.5 測試實現與執行
(K2)描述測試執行的前置條件,包括測試工件;測試環境、配置管理和缺陷管理。
2.6評估出口準則與報告
(K3)通過給定的一組測量數據,判斷是否達到了測試完成的標準。
第3章:測試管理 – [120 分鐘]
3.9.2 風險管理
(K2)概述基于風險管理進行測試計劃編寫和執行測試的方法。
第4章:測試技術 – [930 分鐘]
4.2 基于規格說明
(K2)列出根據特定規格說明定位典型缺陷的例子。
(K3)使用下面列出的測試用例設計技術,對給定的軟件模型編寫測試用例。(測試用例需要滿足給定模型中要求的測試覆蓋)
o 等價類劃分
o 邊界值分析
o 判定表驅動
o 狀態轉換測試
(K4)分析一個系統或者它的需求規格說明,根據IEEE 829 標準,使用基于規格說明的測試技術完成測試目標,,并列出組件測試用例、非功能測試用例和測試規程的主要內容。
4.3基于結構
(K2)列出根據特定規格說明測試技術定位的典型缺陷的例子。
(K3)使用下列測試設計技術在實際環境下編寫測試用例(測試用例需要滿足給定模型中要求的覆蓋率)
o 語句覆蓋
o 判定覆蓋
o 條件/判定覆蓋
o 多重條件覆蓋
(K4)對系統進行分析,確定為達到特定的測試目標應選擇何種基于結構的測試設計技術。
(K2)理解每種基于結構的測試設計技術和與之相關的覆蓋準則,并說明何時使用這些技術。
(K4)能夠分析比較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使用何種基于結構的測試用例設計技術。
4.4基于缺陷和經驗
(K2)描述基于缺陷測試技術的原理和采用它的原因,并說明基于缺陷測試技術和基于規格說明設計技術、基于結構測試技術之間的區別。
(K2)舉例說明缺陷分類和它的應用。
(K2)理解基于經驗測試技術的原理和采用它的原因,并說明何時使用該種技術手段。
(K3)闡述如何使用探索性測試技術完成測試執行和報告。
(K3)闡述為獲得不同的軟件缺陷,應采用何種攻擊手段進行測試。
(K4)分析目標系統,確定應該如何選擇使用基于規格說明設計、基于缺陷的技術和基于經驗的測試技術完成特定測試目標。
4.5靜態分析
(K3)使用“控制流分析”,“數據流分析”方法,驗證代碼中是否有不正常的控制流或數據流。
(K4)根據工具中得到的結果,判斷代碼中是否存在控制流或者數據流異常。
(K2)解釋調用表在評估架構質量時的用途。包括可以發現的缺陷、測試設計和測試計劃,結果的局限。
4.6動態分析
(K2)解釋如何執行代碼的動態分析,總結代碼動態分析可以發現的缺陷以及其局限性。
第5章:軟件特征測試 – [240 分鐘]
5.2領域測試的質量屬性
(K2)從可以發現的缺陷的類型角度,描述屬于領域測試的非功能性測試類型的特點,及其在生命周期中的典型應用和適用于測試設計的測試技術。
(K4)詳細說明屬于非功能性測試的特定測試用例,這些用例可以覆蓋的測試目標,以及可以發現的缺陷的類型。
5.3技術測試的質量屬性
(K2)通過對典型缺陷的分析,描述領域測試中非功能性測試類型的特點,及其在軟件生命周期中的典型應用和適用于測試設計的測試技術。
(K2)理解、解釋在軟件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可進行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測試(包括ISO9126對應的子特性)。
(K2)區別安全性測試、可靠性測試和效率測試可以發現的錯誤的類型。(包括ISO9126 對應的子特性)
(K2)列出安全性測試、可靠性測試和效率測試的質量屬性以及這些屬性對應的ISO9126 的子特性。
(K3)設計安全性測試、可靠性測試和效率測試的測試用例并列出對應的ISO9126的子特性。
(K2)理解、解釋在測試策略中包含可維護性測試、可移植性測試和輔助性測試的原因。
(K3)設計可維護性、可移植性的非功能性測試用例。
第6章:評審 – [180 分鐘]
(K4)列出代碼評審和架構評審可以發現的典型的缺陷。
(K2)列出不同的評審的類型并對比各自的優勢、劣勢和使用的領域。
第7章:事件管理 – [120 分鐘]
(K4)使用良好的的缺陷報告分析、分類、描述功能/非功能性缺陷。
第8章:標準和測試改進過程 – [0 分鐘]
對測試技術分析員,此部分不作要求。
第9章:測試工具與自動化 – [210分鐘]
9.2測試工具的概念
(K2)從如下角度比較每個測試工具原理和特性:“風險和收益”、“測試工具策略”、“工具集成”、“自動化語言”、“測試準則”、“工具部署”、“開源工具”、“工具開發”和“工具分類”。
9.3 測試工具的分類
(K2)從目的、用途、優點、風險等角度對測試工具進行分類并舉例說明。
(K2)將工具列表中的工具映射到不同的測試級別和測試類型。
9.3.7 關鍵字驅動測試自動化
(K3)用關鍵字篩選方法創建關鍵字/活動字并在測試執行工具中執行。
(K3)使用錄制-回放工具執行測試,保證回歸測試的高質量,高覆蓋,高頻率。
9.3.8性能測試工具
(K3)針對目標系統特性,使用性能測試工具設計一個性能測試,包括測試計劃、度量標準。
第10章:個人技能與團隊構成– [30 分鐘]
10.6 溝通
(K2)以測試人員的角度,從專業性、目標、有效性等方面舉例描述如何進行有效溝通。在描述時應考慮風險和機遇。
Advanced Level (CTAL)中文大綱下載地址:http://www.samspowerwashing.com/istqb/download/ctal/